劉麥嘉軒女士將於3月中接任強積金管理局主席一職。強積金作為香港人退休生活其中一條重要經濟支柱,主席及其團隊未來的工作任重道遠。我今日在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向候任主席提出三點意見:第一,期望劉太上任後帶領積金局通過宣傳教育,讓市民更關注本身的強積金計劃,並掌握如何透過選擇提升強積金的累積收益,為退休生活做好準備;第二,在這個非常時期,期望市民能夠提取部分強積金供款作應急用途;第三,積金局對長遠財政承擔的挑戰有何應對?
劉麥嘉軒女士將於3月中接任強積金管理局主席一職。強積金作為香港人退休生活其中一條重要經濟支柱,主席及其團隊未來的工作任重道遠。我今日在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向候任主席提出三點意見:第一,期望劉太上任後帶領積金局通過宣傳教育,讓市民更關注本身的強積金計劃,並掌握如何透過選擇提升強積金的累積收益,為退休生活做好準備;第二,在這個非常時期,期望市民能夠提取部分強積金供款作應急用途;第三,積金局對長遠財政承擔的挑戰有何應對?
鐵路事宜小組今日跟進沙中線工程進展。我強烈批評沙中線是鐵路史上最離譜的工程,而港鐵及政府推諉卸責、不作反省的態度,完全可以從早前東鐵綫暫緩新信號系統的調查報告反映。面對港鐵的嚴重失誤,調查報告卻輕描淡寫,指事件不涉及刻意隱瞞,只是低估事件的複雜性,當中既無人需要問責,更連向公眾道歉也欠奉,做法完全不能接受。正如沙中線工程期間錯漏頻生,當局監管「甩轆」,即使工程獲批撥款多時,通車日期卻一拖再拖,而港鐵今日交代相關進展時竟說進度理想!
正正因為港鐵及局方的推諉卸責,監管失效,令爭取了廿年的沙中線遲遲未能服務居民,能否順利通車,至今仍屬未知之數,但港鐵及當局對受影響的九龍城區居民既無補償,也無道歉,全無悔意,也無反省,態度無法接受。
至於如何撥亂反正,強化鐵路工程的監察?政府給出的建議是成立鐵路署,即是政府有錯,不去反思如何加強問責,反而要再加設監管職位!這個道理實在匪夷所思,我對此有很大保留!
推動施政改革 主席,以上所講的建議,都是某些範疇的政策或者措施,但香港要真正可以長治久安,要「一國兩制」行穩致遠,最根本的條件,還是特區政府的管治效能以至施政水平,都有待全面改革提升,有效應對香港社會的深層次矛盾,並要促進社會的公平以及發展活力,讓市民見得到政府管治的誠意、決心和能力。 我們多次指出,香港社會潛藏很多長期積累的深層問題,導致經濟活力不足,社會流動性緩慢,讓市民,尤其是年輕人欠缺發展機會,看不到希望,以致怨氣不斷積累,得不到有效化解,變成埋在地下的一個炸彈,只要有任何社會事件觸發,便會成為發洩的突破口,一旦爆發,便難以收拾。 過去十年,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,由2012的國教風波,2014年出現的佔中以至2019的因修例社會運動,甚至暴亂,都揭示這些社會事件,有如香港的疫情,如不從根本解决,即使一時平息,亦只是醞釀另一次爆發的開始。無限輪迴,社會無法止息,香港人將繼續不停飽受煎熬。 歸根到底,政治體制的優劣,取決於管治效能,而要化解重大的社會危機,包括衝突丶動亂和疫情等,需要的是強而有力的管治能力。我認為特區政府當務之急,就是要與時並進,推行改革,擺脫過時掣肘,樹立敢於做事的新風,強化管治手段和能力,切實解決社會問題。 首要工作,是推動政府行政改革,包括政府架構、行事管理及公務員體制,確保政府暢順施政,消除公務員系統官僚僵化,決策程序和行政流程冗長繁複等陋習,以及解決政府工程成本高昂問題。建立積極為市民,解決問題的公僕文化,並加強利用新媒體新科技,解釋宣傳政策的能力。 至於應對深層次問題方面,我促請政府要多管齊下,開拓土地,從根本上突破民生和經濟發展的空間制約。不能因為經濟週期的起伏,而放棄填海闢地的長遠目標。政府也必須敢於運用公權力,觸碰既得利益,確保現有土地資源得到更符合公眾利益的運用。 此外,政府必須有新的社會再分配思維,改革稅制,取有餘而補不足,支援基層弱勢,確保經濟發展的成果能夠為所有階層的市民共享。更加要制定積極有為的產業促進政策,支援經濟多元化和科技創新,避免產業單一化,為市民和企業提供更多發展機會,共同創造一個公平而有活力的社會。 結語 主席,特首在2017年7月1日上任的演辭有一句話:「希望是一個社會向前的動力,而信心就是希望的基礎。」我相信要重建香港人的信心,令大家對前景充滿希望,齊心推動香港向前,特區政府就要在維護國家主權、安全、發展利益和社會大局穩定這兩個大前提下,推動施政變革,提高行政效能;推動經濟變革,促進產業多元化,積極投入大灣區建設,融入國家發展大局;推動社會變革,解決深層次制度性矛盾,理順開發流程,增加土地供應,縮窄貧富差距。 衷心期望這份《施政報告》就是改革的起點。我們將督促政府盡快兌現各項施政承諾,並繼續虛心聆聽社會意見,及推出相關政策,令香港盡快跨越障礙從低谷回升,再度輝煌。主席,本人謹此陳辭。
區議員宣誓是應有之義 主席,2019年,香港經歷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反修例風波,衝擊了香港的法治基石、危及民眾安全、重創經濟民生,挑戰“一國兩制”底線,嚴重危害國家主權、安全、發展利益。市民普遍盼望香港能夠從根本上擺脫過往的亂象和動盪,由亂走向治,而當中尤其重要的一點,就是由愛國愛港者治港是「一國兩制」的底線。 主席,過去一年多,攬炒派區議員的行為有目共睹,置民生於不顧,利用區議會的平台破壞「一國兩制」,侮辱國家民族者有之,歧視不同政見市民有之,繼續參與違法暴亂、煽暴反對國安法者有之。而響應戴耀廷「真攬炒十步」參與非法「初選」、企圖借癱瘓特區政府而奪權。 痛定思痛,當局必須檢討在區議員監管方面的缺失。而在國安法落實後,特區政府開始撥亂反正,而修訂宣誓條例將區議員等公職人員納入其中,正是應有之義。昨日,行政長官的信件沒有明確指出這方面的工作,我希望局長稍後發言時明確指出這不是對區議員的新要求,更非改變規矩,而是正本清源!
協助失業人士 主席,疫情期間,企業固然苦不堪言,但失業人士仍是最缺乏支援的一群。協助失業人士渡過經濟寒冬,是特區政府責任所在。我要求政府做好三點:第一是創造更多臨時職位,紓緩持續惡化的失業情況;第二是設立臨時失業援助金,為失業人士提供最後一道安全網;第三是是容許市民自救,讓受疫情影響而經濟出現問題的市民,提取本身的強積金供款應急。 特區政府早前承諾會創造大約3萬個有時限的職位,當中近半已經就職。因應大灣區的高速經濟發展,《施政報告》公布的「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」方向正確。我們支持政府多協助青年開創職位,也促請政府也要同時為中年人士、以至重災區行業創造更多職位,以解這群失業人士的燃眉之困。我們認為開設有時限職位應由3萬個增至4萬個。 第二,至於要求政府設立臨時失業援助金,早已是社會共識。關鍵只是政府是否願意突破思維。民建聯多番建議政府設立臨時性「失業援助金」,以支援失業及開工不足人士,援助期至少三個月,失業人士每月獲發放金額6,000元。只要政府不落閘,細節及其他安排可以繼續探討。懇請政府與不同黨派多溝通,為社會多做實事,急市民所急。 第三,目前強積金資產已突破1萬億港元,僱員平均帳戶結餘超過24.5萬元,金額不少,隨著愈來愈多人加入失業大軍,財政壓力日漸增加,但他們的強積金卻是見到但用唔到。事實上,這一筆「救命金」對於中基層可能很重要,因為不少人失業後無法立即再投身全職市場,或者要靠兼職維持生計。所以希望政府在這個世紀疫情下,可以讓市民取回強積金供款應急。